当前位置: 首页 > 征集编研 > 资料汇编 > 正文
资料汇编

耕读教育的历史传承

来源: 发布时间 : 2024-06-21 点击量:

近日,《湖北日报》报道了我校耕读教育实践活动。回顾学校历史,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,开展耕读教育始终是我校的办学传统。

1960年,我国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。为解决实际困难,学校决定在离校二十余里的荆门董场王家桥割草垦荒,开田种地。1961年9月,垦荒师生来到这片荒湖野滩。只见到处是坑坑洼洼,遍地是齐腰的茅草,踏进去像一望无际的"草原”。蒹葭苍苍,满目荒凉。面对恶劣的环境,同学们搭窝棚,垫卧铺,挖地灶,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。前边的的同学先把茅草割下挑走,后面的同学赶紧撅土平地,在垦出的土地上播撒小麦、蚕豆、油菜籽。当时,一天要干12个小时,吃的是用小麦、蚕豆磨碎后掺上萝卜秧煮成的"菜粥",一天吃上五、六碗,就是填不饱肚子。八月中秋这天也没休息,一人两个月饼算是节日的慰问。经过两个多月的拓荒,192亩的校办农场建立起来。第二年,师生吃上了自己收获的粮食。此后,虽时日维艰,这个农场依然留存下来。

1964年,荆州行署教育局批复《关于在沙洋师范试行半耕半读教育学制的报告》。学校招收了两个普通班,还面向荆州地区招收了两个半耕半读师范班。1965年,学校又面向荆州地区招收了4个半耕半读师范班,为荆州地区培养农村耕读初中教师,为落实培养目标,学校组织教师按照“面向生产、面向全区、重点突出、学以致用”的要求对全日制教材进行改编,适应教学的需要。从1967年到1970年,学校停止招生。1973年8月,学校恢复招生。利用学校的工厂、农场和附近的工厂和农村生产队“开门办学”,让学生接触社会,逐步建立教学、生产、科研三结合的教育新体制。学校将原校办农场改为“沙洋师范董场分校”,安排师生在分校学习劳动。耕读教育传统在学校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均得到延续传承。

学校升本以后,曾被媒体誉为“会务农”的荆楚理工。近几年,学校以“中国农谷”“柴湖振兴”省级战略荆门实施为契机,致力于服务新农村建设,凝练并提出“三结合三提升”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通过实施“知行、校企、科教”三结合,提升学生爱农学农情怀、岗位职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,初步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“耕读实践+平台建设+产业服务+人才培养”新机制。

关闭